En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做探寻生物学意义的结构解析研究

日期: 2012-04-27

笔者:经过和同学的协商,我有幸换组到施一公教授组,其理由有三:(1)结构生物学在我看来是比较有趣的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2)施一公教授在这方面取 得了卓越的成就;(3)施一公教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着鲜明的个人魅力。为了证实我所言非虚,我谨代表我们这个十一人的文献阅读小组对他的精彩学术报 告暨回国后第一场演讲总结如下

      我们05级的本科生初识施一公教授是在去年秋冬之际的一场“探讨人生 展望未来”的威尼斯wnsr666系列讲座上,当时施一公教授坚定追求梦想和平易近人的风格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取得的丰硕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对其研究领域——结构生物学的洞见则让我们颇受鼓舞与教益。所以,这次他的讲座依然座无虚席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他的演讲内容为其实验室从2004年至今仍在进行的对一种在生物学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磷酸水解酶PP2A(Phosphatase 2A)的结构生物学系统研究。首先他给大家重申了他对如何作结构生物学研究的看法并简单介绍了PP2A的生理功能以及他的研究理由;接着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PP2A本身到它的作用伙伴的顺序阐述他的研究结果;最后他特别描述了PTPA——一种PP2A的重要功能调节蛋白的结构研究以及由对其结构的解析导致的对其罕见的颇受忽视生理作用机制的验证。这场演讲无疑是成功的,同学们在问答环节,踊跃发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施教授的演讲引起同学们对结构生物学和这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科学家的关注。在此列举一些同学们的看法。
      有的同学感叹,他的研究让他们改变了对结构生物学的看法。通常,同学们把结构生物学看成获得某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并作分析以验证前人研究结果的技术,它无非是通过大量枯燥而繁琐,有时甚至是令人沮丧的工作获得晶体,从而结束研究,或者没有学术创新,仅仅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研究。但是,施一公教授的研究却不是这样,尽管他承认这门科学的工作量巨大,但是他通过倡导团队合作,让众人齐心协力攻关,在短时间内在PP2A的研究方面赶超同行;并且他的这项研究不仅仅是验证别人的成果,而且还以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据引起学界对PP2A长期以来比较忽视的一种调节机制的注意,不可谓为无新意。其实,他最想传达给大家的是,结构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无论研究这用何种技术获得结构,关键是在得到结构后,根据结构信息,反过来用生化等方面的实验继续研究结构下隐藏的生物学意义。的确,不是先进技术产生了新的视角,而是依托技术发掘出的生物学信息促进了新的视角的产生。
      有的同学说,施教授对学生很好,他的实验室充满活力,人际关系良好,师生之间没有隔阂;他有办法让学生齐心协力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他的研究团队不可能在3-4年时间内赶超同行8-9年的研究。再有他们的700到1000次的条件摸索实验在常人看来确实是对研究者信心与耐心的极大挑战,而他有办法稳定军心,肯定有其过人之处。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贸然下结论,这里只是引述部分同学的想法。总之,一些同学愿意用“叹服”概括他们的看法。
      有的同学反映,问答环节有点美中不足,美在大家积极提问,而且不少问题很有深度,连施教授都当场称道有专业水准。不足在于提问者也许是对施教授的文献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提问,而大部分学生其实没有深入阅读他的文献,后者更加关注的研究逻辑思路在提问环节却没有涉及。平心而论,我们小组并非没有设计相应的针对研究思路的问题,只是在聆听演讲的过程中,我们听出了他的主要研究思路,便觉得不用再问;相反,很多同学由于缺乏对文献的熟悉,不能解析出他的思路。
      我认为,这部分同学的意见一方面是对我们小组事前做了充分准备有备而来的肯定,一方面反映出文献课的形式应该不仅仅限于研究者的学术报告,文献阅读小组的讨论也应该请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参加。
      之所以有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组员利用寒假对施教授的文献反复研读,开学后至学术报告前,举行了三次讨论活动,期间解决了很多肤浅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提问相对于没有进行过文献阅读的同学比较深入。
      之所以有后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同学功课比较重而不可能对每个演讲者的报告主题都作细致了解,他们在文献课提问环节上想知道的内容,也许我们小组成员已经了解,因而我们没有就此发问。
      所以,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在每个报告人演讲之前,相应的文献阅读小组举行讨论时,事先发个通告,让一些希望了解那位演讲者的工作,却限于时间,不能读完文献的同学旁听,让他们迅速了解那位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或者知道该针对性地看哪些内容,这样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受益。这个想法,可能比较肤浅,算是抛砖引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中的很多同学充满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却没有看完所有报告人的研究论文,至少是听报告之前,心里没有准备,听报告时,则不知所云,徒然浪费时间,又消磨了对科学的热情。既然这样,我们是否该集思广益努力克服困难,让一部分人阅读专门文献的体会为更多的人分享,并增加他们的知识准备呢?

威尼斯wnsr66605级本科生
                                                                    李旻典